深秋的阳光,像融化的金子,温暖地洒在田野间。在临江市蚂蚁河乡贾家营村的水稻田里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,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,忙碌地进行水稻收割作业。

贾家营村地处长白山地区,地理环境优越,有水田地400余亩,年产能达30余万斤。灌溉水田地用的都是山泉水,无论是从观感上还是口感上,都属于上品。
为解决村民水田收割后脱壳、色选、销售等问题,该村于2014年成立临江市蚂蚁河乡贾家营村兴农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,2021年通过多方努力筹措资金,购买了大米色选机和脱壳机,为村民提供了便利,创造十几个就业岗位,不仅方便了村民,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。

近年来,贾家营村的种植户们在村干部的大力引导下,积极转变农业种植观念,不仅忙着种地,还学会了分析市场走向,瞄准市场调整种植品种。刚刚收割的稻谷,直接被运往村委会的加工厂。在那里,经过清理、脱粒等一系列工序,水稻魔术般地变成了晶莹剔透、米香四溢的新米。那米粒洁白如玉,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这不仅省去了村民们自己找加工点的麻烦,还降低了加工成本,让大家省心又省力。
陈靖是贾家营村的村民,家有三亩水田地。他说:“我种地也有十几年了,种的品种是吉宏6号。去年我们家收了能有2000多斤,村里每年春种秋收的时候,都帮我们找一些专家,来到田间地头帮我们做指导。”

最让村民高兴的事,莫过于村里成立了大米加工厂。脱壳每斤只收一毛钱,针对没有销售渠道的种植户,村里直接收购后集中销售。这真是种地有指导,销量有渠道,老百姓真是啥也不愁了。
这种“田头到餐桌”的一条龙服务,是贾家营村委会为村民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。它省去了农民往返奔波销售的辛劳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米的口感和营养,也让农产品的价值得到了提升。
“今年我村通过光伏和大米加工厂,预计村集体收入达到59万元以上。明年将引进一台大豆色选机,方便老百姓色选大豆,解决群众挑豆困难的问题,额外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。”蚂蚁河乡贾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说。

田埂边的机耕道拓宽了,收割机进出更方便;水渠修得笔直,灌溉不再靠天吃饭;村里的技术员时常下地指导,良种推广让亩产提高了不少。这些变化,让秋收不再只是“汗滴禾下土”的辛劳,更成了“颗粒归仓”的踏实,贾家营村委会的加工点就像一座桥,一头连着田间的汗水,一头通向村民的好日子,让贾家营村在这金色的季节里,迈出了奔向振兴的坚实脚步。
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刘金英
通讯员 宋伟波 王君霞 供图
